联系电话:021-64369283
上海格陵兰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Shanghai Greenland Irrigation Equipment Co., Ltd
新闻动态分类:
全部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默认排序
发布时间
26个结果
  • 1
    旱田作物丰产节水灌溉技术
    水分是作物得以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原料,向作物体输送营养的媒介,影响作物本身细胞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因此水分条件适当与否,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高低和品质的优劣都有直接影响。吉林省人均地表水量为1428m3,只占全国人均地表水量2400m3的60%,亩均水量604m3,仅为全国亩均水量1849m3的32.7%。由此可见吉林省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在吉林省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应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走节水灌溉之路,实施节水灌溉技术作为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1 旱田作物需水关键期  需水关键期,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水*多、对水分反应*敏感时期,通常称需水关键期。这时作物生长发育处在生殖阶段,结实器官逐渐发育到成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期,随着水分增加产量也随着提高。此时水分缺少,结实器官发育受阻,孕穗不充分、授粉不良、籽粒不饱满,直至减产,此时严重干旱可减产50%。  经过多年实验研究,玉米需水关键期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大豆需水关键期为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高粱需水关键期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谷子需水关键期为孕穗期、开花期。  在需水关键期进行灌溉,灌溉1mm水量可使亩产增加2—5kg。  2 旱田作物需水关键期节水灌溉指标  作物节水灌溉指标,由当地气候条件、当时天气状况,土壤含水量大小,作物的形态、水分生理和群体动态综合因素来判断,确定灌溉指标。  2.1 播前灌溉  吉林省西部是半干旱地区,春季干燥多风,降水少,3—5月降水量为40—50mm,十年九旱。播种时遇到春旱,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种子发芽出苗、缺苗和断条,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因此播前灌溉,不仅能够增产,满足种子发芽出苗所需水分,同时还提高了播种质量,改善苗期营养条件,促进苗全、苗壮,为农业丰收打下有利基础。播前灌溉,一般在播种前7—10天进行,灌溉定额为30—40mm。水资源贫乏的地方,应进行抗旱坐水种。  2.2 旱田作物苗期节水灌溉指标  各种作物在苗期由于植株较小,叶面积不大,蒸腾量小,需水较少。在调亏灌溉技术理念中,苗期是作物*佳的调亏阶段。所谓调亏灌溉技术就是作物在干旱胁迫下,处在缺水对作物影响不大,甚至适当缺水能改善生理功能的生育阶段。水分亏缺不一定降低产量,一定时期的有限缺水还可能产生补偿效应。后期遇见干旱时,若干生理功能超过了一直充分供水的生理功能。所说“蹲苗”,能抑制禾苗徒长,迫使根系向纵深发展构成强大根系,增强抗旱性。使作物更好利用土壤水,从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为产量丰收打下有利基础。一般播前灌溉的地段,苗期不需要灌水。当田间持水量<40%,可进行小定额补充灌溉。苗期水分过大,可造成减产。田间持水量在55%—60%时产量**。  2.3 玉米丰产节水灌溉指标  玉米各需水关键期灌溉指标,根据土壤含水量状况确定。当土壤含水量降至适宜土壤含水量下限,定为灌溉指标。玉米拔节期,田间持水量<60%,孕穗期田间持水量<70%,灌浆期田间持水量<60%时进行灌溉,灌溉定额30mm。  2.4 大豆丰产节水灌溉指标  采用需水关键期灌溉指标,分枝期田间持水量<60%,开花期田间持水量<80%,结荚期田间持水量<60%时进行灌溉,灌溉定额30mm。  2.5 高粱丰产节水灌溉指标  高粱需水关键期灌溉指标,拔节期田间持水量<55%,孕穗期——开花期田间持水量<80%,灌浆期田间持水量<60%时进行灌溉,灌溉定额30mm。  2.6 谷子丰产节水灌溉指标  谷子需水关键期灌溉指标,孕穗期——开花期田间持水量<70%时进行灌溉,灌溉定额为30mm.  本成果在白城市洮北区平安镇农村推广中应用,平均增产40%—50%。
  • 2
    灌溉用水、排水与节水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长期以来,水资源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资源利用状况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农业方面,灌溉用水、排水存在着种种问题,由于节水意识淡薄,许多农民没有水资源匮乏的危机意识,在此文章就农业灌溉中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1 灌区灌溉用水情况  水意味着生命、母亲、未来、希望。首先我们要弄清灌溉用水的定义,所谓灌溉用水即“为农作物、林草等生长由人工供给的水量。人工补充土壤水分以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条件所需要的水分”。一直以来,水资源乃生态环境中*活跃、*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生态系统呈现恶化或改善状态,大部分是通过水的作用来实现。因此,灌溉用水在农作物健康生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水的滋润农作物根本无法成活,灌区灌溉用水情况已成为综合性的课题。  2 灌溉用水存在的问题  2.1 灌区水源无保障,渠道老化失修严重  在部分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水资源匮乏,部分灌区没有水源的保证。另一部分地区虽有水源但是灌区的配套措施已经使用了接近20年左右,水源渠道老化,同时由于受到当时现实条件的限制,灌区工程标准低、工程配套差,水源渠道也年久失修,每次灌水过程中渗水、漏水现象严重,稀缺的水没有全部到达灌溉区而是漏在了管道当中;另一方面,大部分需要灌水的农田仍然是大面积的漫灌,一些农田土地坑坑洼洼、高低不一致,用水程度十分严重;再者有的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格外严重,更是有的工程“带病作业”,使得灌溉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下降。  2.2 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水是所有农区保证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命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是逐渐增加,但是水的价格却一直没有增加,加上我国水价政策是相当的不合情理,出现水的价格背离水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水价几年下来都是“一贯制”,经济学上的供求原理在水价上表现得十分失灵。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对水价一直没有进行过调整,从而水价偏低,人们不引起重视,导致肆意浪费水资源也不心疼。水是一种资源和商品,应该满足市场经济的供求价格机制,当需水量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水的价格就应该往上涨,这样才能刺激到人们的神经,形成节水意识,不再那么任意的浪费水。  3 排水中存在的问题  农田灌溉不仅在用水中存在问题,排水也是一项值得引起注意的过程。当灌区得到相应数量的水量供应后,由于农田土地坑洼不平、高低不一致,一些灌区得到过量的水量,需要将水排出以保证农作物的存活,不至于吸水过度而失活,那么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排水措施,值得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旱区只管如何进水,而忽略了排水的过程,使得大量余水淤积在灌区,得不到再次利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因此,灌区应该增加相应的排水管道,当用水过量食适当的排出,供给其他干旱的区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 灌溉节水应对策略  4.1 逐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  节约用水涉及到社会的各方各面,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务必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在小区进出口张贴节水海报,在电视广告中播放浪费用水的万恶下场,只会危害人类自己。发动全社会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团体起来共同节约用每一滴水。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为契机,采用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开展各式各样的节约用水活动。让当地干部和全体群众知道目前严峻的水资源状况,进一步让全世界了解当前水资源所面临的形式和潜在的危机,让每个人都意识到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相比过去大大增加的道理,从而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4.2 政府应加快水价改革步伐  根据深化水价改革的相关措施,在充分考虑用水单位承受能力的条件下,应该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充分结合当前水资源紧俏的现实,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快调整水价的步伐,深化水资源保护措施,促进公民节约用水。  4.3 以国家投入为主,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欲真正做到灌溉节水,要从*根本的层面做起,以国家投入为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即铁下心来扭转之前传统的灌溉模式,变大田灌溉为小哇灌溉,根据当地情况推广小面积喷灌,微小地方滴灌,集中的地方一起注灌等方式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大力支持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增加小型的水源配套建设,从而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节水率。针对农民主动提出要安装节水型技术的,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赞助补贴,从而调动农民打动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提倡节水型社会才刚刚开始,要做到**的引水灌溉,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不单单是水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更深层的涉及到全社会公民用水制度和相关部门管水制度的根本变革。要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培养公民自觉的节水意识,就需要政府具有改革的魄力和勇气,争取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有力配合。*重要的是要从意识上重视、宣传、普及;技术上突破难点;机制上建立利益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用水方式和肆意用水习惯,形成全体公民自觉保护水、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水资源健康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 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重局面。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和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云南是一个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的省份,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水资短缺源问题在云南地区日趋突出,水资源的短缺正逐步制约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所以寻求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支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1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现状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水资源总量仅次于西藏和四川,居全国第3位。境内径流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889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滇池、洱海等30个高原湖泊,总面积1066km2,总蓄水量300亿m3。虽然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原因,地区性缺水十分严重。  1949年前,全省蓄水工程总库容仅2625万m3,有6座小型水库,0.3m3·s-1以上的引水灌溉渠道105条;抽水机62台,装机2367kW。全省有效灌溉面积24.27万hm2,水利化程度不到10%,人均灌溉面积只有0.015hm2,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全省的水利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1958—1960年、1976—1978年和1988年以来的3次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至1997年底,全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70亿元,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973座,总库容78.28亿m3;引水渠道18万条,其中0.3m3·s-1以上的有3171条;固定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77.47万kW;机电井2896眼;水闸754座。全省有效灌溉面积132.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6%,高产稳产田60.34万hm2,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大中型灌区173处,有效灌面37.5万hm2。  根据水利统计年鉴,2008年末云南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53.587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为48.976万hm2。云南省水利工程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的完善,将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也为云南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1.2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及水资源利用率低云南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深谷多,平坝少。水愈少的地区,年际变化愈大。由于年中、年际降水分配极为不均,云南省在某些年份和一年的某些月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年内降水分布极为不均,干湿季分明,湿季(5月—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5%左右,干季(11月—次年4月)降雨量仅为全年降雨量的15%,而干季正是小春作物生长、大春作物栽插的季节,农业用水约占全年灌溉用水量的70%~80%,干季常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无降雨现象,形成旱灾,造成较大的损失。  全省约有60%的农田靠天降雨耕种。农业用水远超过工业和生活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用于灌溉,传统落后的漫灌、跑马水有效用水率仅为32%左右,灌溉用水量大大超过了作物的需水量,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1.2.2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低从整体看,云南省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大多地方还普遍存在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加之水利工程配套,完善率低,造成灌溉水利用率极低。以节水灌溉为例,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左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根本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  2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2.1工程节水措施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工程节水措施是通过兴建各种节水灌溉工程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工程节水措施的直接目的和作用是减少在输水和配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以及在田间灌水过程中的深层渗漏损失,使更多的灌溉水达到田间地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2.1.1渠道防渗措施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渠道防渗措施是通过混凝土护面、浆砌块石衬砌、塑料薄膜防渗、混合材料防渗等工程技术措施来减少输水渗漏损失。与土渠相比,浆砌块石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50%~60%;混凝土护面可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70%~80%。据统计,渠道采用防渗技术措施后,用其节省下来的水灌溉,每公倾地的投资约为建水库蓄水灌溉每公倾地投资的1/3。由于渠道防渗后,与土渠相比通过同等流量时,可以加大纵比降、缩小断面,因此不但可降低渠道土方工程投资,而且减少渠道占地的40%~50%。渠道防渗措施还可以有效防止输水渠道周围土壤的盐渍化问题。由于受云南省地形条件的限制,渠道防渗措施在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中采用的都比较少。  2.1.2喷灌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喷灌技术措施是把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达到灌溉的目的。一般说来,其明显的优点是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强。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但在多风的情况下,会出现喷洒不均匀,蒸发损失增大的问题。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喷灌的**优点是使农田灌溉从传统的人工作业变成半机械化、机械化,甚至自动化作业,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喷灌通过压力把水喷向天空,利用水的重力而均匀喷洒在田地里的工作原理,所以即便是地形起伏较大,也不会影响灌溉效果,因此在地形复杂的云南高原得到广泛应用。  2.1.3滴灌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滴灌技术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过滤后经管网和出水管道或滴头以水滴的形式缓慢而均匀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滴灌中的水不在空中运动,不打湿叶面,也没有有效湿润面积以外的土壤表面蒸发,故直接损耗于蒸发的水量*少,可以比喷灌节省水量35%~75%,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技术是一种低水头灌溉,它适合大面积长期种植的作物。虽然滴灌技术具有节水、省工、节能、灌溉均匀等优点,但由于杂质、矿物质沉淀的影响会使毛管滴头堵塞,滴灌的均匀度不易保证,这些都是目前大面积推广滴灌技术的障碍。在云南目前一般用于茶叶,花卉等经济作物,大田作物尚未得到普及。  2.1.4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是利用机泵抽取河流、水库、坝塘的水,通过泵提供的较低压力经过底下硬塑料管道直接输送到田间沟、畦灌溉农田,再接末级输水软管来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比一般渠道灌溉省水30%~40%,水的利用率可达90%,甚至高达95%。低压管道灌溉技术节水性能好,管理方便,不受地形影响,对于地形平坦和地块起伏变化大的田地灌溉均适用,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等,低压管灌是云南省节水灌溉采用*为普遍的节水工程措施。  2.2农艺节水措施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农艺节水技术措施是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应用抗旱节水新品种、采用耕作保墒、覆盖保墒等农艺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的技术。  2.2.1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根据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水利工程现状,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增加需水与降水耦合性好的作物和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调整作物熟制;使之与水分条件相适宜;调整播期,使作物生育期耗水与降水相耦合,提高作物对降水的有效利用,避免干旱的影响。如在黄淮豫东平原,春夏播作物需水和降水的耦合关系较好,生长期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尤以棉花**,达82%;其次是春播花生、红薯和高粱等。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今后云南特色农业的发展应加大烤烟、咖啡、橡胶、茶叶等用水率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2.2.2地膜覆盖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地膜覆盖可以有效阻断土壤水分的垂直蒸发和乱流,使水分横向迁移,增大了水分蒸发的阻力,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覆膜的抑蒸保墒效应促进了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的有效循环,增加了耕层土壤贮水量,加大作物利用深层水分,改善作物吸收水分的条件。地膜覆盖适用于多种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烟草等大田作物和蔬菜、瓜类、果树等园艺作物。地膜覆盖不仅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作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促进种子萌发,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在云南地膜覆盖技术主要应用在烤烟、玉米、甘蔗、蔬菜等作物种植上。  2.2.3水肥耦合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态学原理,在土壤肥力测定的基础上,建立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技术,合理施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以水保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变大,能使雨水和地表径流水渗入土层中。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把渗入土壤中的水变成毛管水保存起来,以减少蒸发。因此,增施有机肥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涵蓄水分的能力,增强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达到以肥调水、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效果。通过调节施肥水平也可以获得较大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通过以肥调水,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求以肥调水的*佳方案,在实践中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3生物节水技术在高原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生物节水技术是农业节水技术中比较新的领域,生物节水途径包括生理调控、遗传改良和群体适应3个方面。水分利用效率(WUE)是一个可遗传性状,高WUE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同时利于形成高生产力的重要机制之一。作物的抗旱性同样是一个复杂性状,而且抗旱性与丰产性之间往往存在矛盾,虽然抗旱育种工作开展较早,但进展迟缓,目前已克隆出若干与抗旱性有关的基因,并获得了抗旱转基因植株。如矮秆品种的培育成功,不仅获得了高产,而且在蒸腾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显着提高了收获物的WUE。从长远观点看,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旱节水新品种、新类型,应作为生物节水的一个核心目标和*为重要的途径。  3结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7%,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要用世界上7%的水维持22%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全国51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云南省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其地形、资源、耕作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造成季节性、地区性缺水情况十分严重,因而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节水措施。其中,滇中地区缺水相对严重,今后发展中应加大工程节水技术的力度,特别是输水渠道防渗技术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减少到达田间之前的损失量;滇西北干热河谷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应以农艺节水措施为主,如地面覆盖技术、种植结构调整技术、深松耕技术及增施有机肥技术等。滇西南地区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季节性缺水也十分严重。因此要加大工程蓄水、保水的力度,以促进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
  • 4
    探究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新模式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新模式的探究,有利于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措施的研究和改革,有利于农业节水技术体系、节水管理技术体系建设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更有利于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增产增值、农民的增收增效。本文结合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实践,对农业水利灌溉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灌溉节水的新模式,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资源越来越缺乏、越来越宝贵的今天,如何科学用水、合理灌溉,更好地采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是农业水利灌溉的重要课题,而健全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则能够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全面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因此,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节水管理技术体系是一种能够使农作物达到高产、**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如果科学合理的运用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各种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不但能够迅速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还能够大幅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升综合效益,全面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1 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需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如地上水和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机井测试改造技术和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灌溉工程节水技术体系。灌溉工程节水技术是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关键内容,效果非常显着,主要包括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膜上灌技术和改进沟畦灌溉技术等。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适雨种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早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节水管理技术体系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作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  1.1 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渠道防渗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能够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1.2 喷灌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喷灌又称喷洒灌溉,它是利用动力机、水泵、管道等专门设备和水的自然落差把水送到灌溉地段,以喷洒器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定不动,或除喷头外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头及装有喷头的支管能在地面移动,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塘、井、道等水源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皆可移动。  2 农业水利灌溉存在的六大问题  1、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欠缺。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只是限于经济作物,需要大范围与大规模的全面推广。  2、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机制存有很大弊端。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诸多问题。  3、农民对节水灌溉认识不够,缺乏积极性。因担心经济利益受损,水资源十分充足地方的农民,对节水灌溉缺乏动力,没有积极性。  4、节水灌溉资金短缺而限制发展。因资金短缺,已建灌溉工程缺少维护资金、严重老化、多年失修,灌溉面积逐年衰减,灌溉效益持续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配套资金迟迟无法到位,导致无法达到相应发展规模。  5、节水灌溉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某些地方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无法因地制宜制定科学规划,没有可行性论证,针对性较差,使节水工程无法正常发挥效益。  6、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较差。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不一,设备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不到位。很多工程设备存有严重质量问题,维护维修不及时,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3 农业发展节水灌溉的四大举措  3.1 以可持续发展高度,制定节水完整体系  目前农业节水方式不能彻底改善缺水状况,为了抗旱保丰收、增加粮食产量,人们既不断在打更多的、更深的井,而又利用节水灌溉省下的水不断扩大灌溉面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源型节水。因此,我们必须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既是一个工程和技术问题,又是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它能够牵扯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各个方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协作,全面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2 全面实施合理规划,实现节水**推进  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或根据补给方式和开采强度确定区域内开采布局。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当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个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立节水的重要性  如今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靠集体出资、农民筹资、国家补助建设。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国家补助资金很少,大部分资金需要农民自筹解决,但群众还不富裕,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农业节水工程。所以,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终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使全社会形成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的风气。  3.4 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要选择恰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不要头脑一热,盲目引进,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中低产田改造作为今后农业的主攻方向,要向中低产田要效益,要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 5
    土壤板结的原理危害和补救措施
     什么是土壤板结?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  形成土壤板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1、大水漫灌导致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  长期采用大水漫灌或皮管浇水等传统的灌溉方式,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得土壤中的空气被挤出。   2、农田土壤质地太粘,耕作层浅。  粘土中的粘粒含量较多,加之耕作层平均不到500px,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通气、透水、增温性较差,下雨或灌水以后,容易堵塞孔隙,造成土壤表层结皮。    3、有机肥严重不足、秸秆还田量减少。使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壤板结。  4、塑料制品过多的投入。  地膜和塑料袋等没有清理干净,在土壤中无法完全被分解,形成有害的块状物。我国每年随着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的废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5%,其中大部分是塑料袋垃圾,施入土壤中不易降解,造成土壤板结。  5、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  农家肥严重不足,重氮轻磷钾肥,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据统计1951年没有化肥,以玉米为例亩施农家肥在2000kg以上,亩产96.5kg, 70年代亩施化肥48.1kg,平均亩产239.3kg,比1951年亩增产142.8kg,平均每千克化肥增产2.97kg,2000年以来亩施化肥提高到80kg以上,亩产在390kg,比1951年亩增产293.5kg,平均每kg化肥增产3.67kg,产量没有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比低。   (1)氮肥过量施入: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2)磷肥过量施入: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  (3)钾肥过量施入: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性特别强,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而一价的钾离子不具有键桥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被破坏了,也就破坏了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  6、镇压和翻耕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结构破坏。  由于机械耕作过深的影响,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其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盐沉积,造成土壤板结。    7、有害物质的积累。  部分地方地下水和工业废水及有毒物质含量高,长期利用灌溉使有毒物质积累过量引起表层土壤板结。  8、风沙、暴雨水土流失。  遇到风沙、暴雨后表土层细小的土壤颗粒被带走,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而引起土壤板结。  土壤板结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1、根系能力下降  土壤板结的情况下,缺氧而导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发育,植物根部细胞呼吸减弱,而氮素等营养又多以离子态存在,吸收时要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呼吸减弱,故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养分的吸收。  2、导致缺素症  缺素症有时并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这种元素,而是因为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导致的。  土壤板结的消除办法  1、采用滴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模式。通过**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将水肥适时适量、均匀而又缓慢地**施加到作物根部,不会造成冲刷和土壤板结。  2、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多积造一些有机肥。如厩肥、圈肥、土杂肥,以及利用作物秸杆沤制优质有机肥,**施用高含量的微生物菌剂。  3、减少化肥的施入量,提高农民对各种肥料作用的认识,对化肥的用量要结合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配方施肥,这样既控制了盲目施用化肥的用量。也减少了不合理的投入,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4、进一步推广旱作农业,实行喷灌,或提倡利用夏季多储雨水,充分利用地上水。有条件的也可利用深井水。   5、打破陈旧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推广秸杆还田,免耕覆盖,尽**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土壤流失,以保土壤结构不遭破坏。
专注灌溉项目设计施工
扫码即刻打开公众号
电话:012-64369283
许经理:13917888066
传真:021-6436605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七莘路1839号财富108广场南楼1116室